中醫名方—大青龍湯
2019.11.18

自古以來中醫就有一些經典名方,而且效果很好,以至於流傳千古。大青龍湯出自著名《傷寒論》中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六,主治風寒感冒,外感風寒,身痛不出汗,脈浮緊等。
麻黃去節(12g),桂枝(6g),甘草炙(6g),杏仁去皮尖(6g),石膏如雞子大,2碎(18g),生薑(9g),大棗十二枚,擘(6g)。
大青龍湯出自著名《傷寒論》
大青龍湯
經方用法:上七味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黃,減二升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取微似汗。汗出多者,溫粉撲之。一服汗者,停後服。若復服,汗多亡陽,遂虛,怕風煩躁,不得眠也。
現代用法:水煎溫服,以微微出汗為主。
主要功用:發汗解表,兼清里熱。
功能主治:
1、外感風寒,內有鬱熱證。惡寒發熱,頭身疼痛,不汗出而煩躁,脈浮緊。
2、溢飲。身體疼重,或四肢浮腫,惡寒身熱,無汗,煩躁,脈浮緊。
證治機理:風寒束表,衛陽被遏,營陰鬱滯,毛竅閉塞,故見惡寒發熱、頭身疼痛、無汗、脈浮緊之風寒表實證。表寒證又與煩躁、口渴並見,當系陽盛之體,外受風寒,寒邪較甚,表氣閉鬱較重,致使陽氣內鬱而化熱,熱邪傷津則口渴;熱無宣洩之徑,擾於胸中則煩,煩甚則躁。正如張秉成所謂:「陽盛之人,外為風寒驟加,則陽氣內鬱而不伸,故見煩躁不寧之象。」(《成方便讀》)此證為風寒束表,里有鬱熱。法當發汗解表為主,兼清鬱熱。
註意事項:本方解表發汗功能強烈,屬解表方劑之冠,故一服中藥可以出汗者,應停後服,以防用之過劑,「汗出多者,溫粉撲之」。